
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惠州市北部,博罗县境内,距惠州市区18公里,紧贴北回归线,是北回归线上一片难得的绿洲。1998年12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象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7月2日晋升为国家级匀槐:其中核心区面积为3635.6公顷,占总面积34%,森林覆盖率88.4%;缓冲区面积为3996.6公顷,实验区面积为3064.7公顷。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野生动植物。同时也是东江重要水源涵养林。
保护区生物种类丰富。初步查明有植物种类1627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6种,如格木,华南栲,半枫荷,白木香,粘木,巴戟天,长叶竹柏,观光木,白桂木,毛茶,黑桫椤,金毛狗,苏铁蕨,樟,红椿等,还有兰科40多种。华南特有种360余种,如广东润楠,广州追果藤,两广梭罗树,小果石笔木,红花荷,半枫荷,华南栲,华南青皮木,光叶红豆,广东乌饭树,广东山龙眼,毛茶等。广东特有种18种,如长柄石笔木,秃小耳柃,匙叶草,罗浮梭罗,双角杜鹃,宿柱杜鹃,四数苣苔,软弱杜茎山,博罗红豆,柳叶冬青,光果金樱子等。其中博罗红豆,柳叶冬青,光果金樱子是1994年华南植物研究所陈邦余教授在象头山新发现的两个新种和一个变种。有陆生野生动物305种,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蟒蛇、云豹;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2种,如虎纹蛙,三线闭壳龟,苍鹰,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水獭,苏门羚等;有昆虫339种;有鱼类72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30多种。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难得的物种基因库。
象头山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特点是山高林密,怪石嶙峋,溪谷清幽,飞瀑急倾,高山平湖,玉带明珠,一幅宁静优美、自然酣畅的风景画卷。据生态旅游专家定性分析,有一级景点1处,二级景点15处,三级景点14处,其他8处,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象头山在博罗县境内东北处,东西横亘60公里,南北30余公里。其最高峰为猫儿双,海拔1100公尺。
象头山名的由来,颇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据明朝黄佐所撰的《罗浮山志》载:"唐武后(武则天)遣使入山(罗浮山)采药,至此(平云阁)迷路,祷于山神。是夜群象踏山,迟明路开。大学士张文立碑以纪其事。"罗浮山神请天上神象为唐代女皇武则天的采药使者踏山开路的神话传说,见诸志书。而正是这群象中,有一头最为高大的神象依恋罗浮仙境,不愿离去。驱象天使一步一鞭,这象却一步一停。快到罗浮山脉东麓时,这神象索性长卧不起。任由鞭笞,就是不走。驱象天使无奈,只好将它一剑毙命。这神象面朝南海,庞大的身躯逐渐化为平坦的山谷,四肢和脊柱逐渐化为大小峰峦,坚厚的象皮也变为纵横的阡陌,那象头山化为高峰,却依然高昂着回望罗浮山。后来,人们就称这座大山为象头山。
登顶象头山线路丰富,车子可直开上山颠,也可从山路徒步14.5公里到达山顶,或沿小金河、良田河、榕溪沥溯溪至顶,沿途山貌逶迤,树木葳蕤,并有极罕见的鸟兽出没,不论溯溪还是徒步登顶象头山,都可以深切体会林深处的幽静与探险乐趣。
象头山群峰叠翠,云缭雾绕,绝谷幽岩,仙壁神石,奇花异木,珍禽灵兽。早就成为博罗乃至惠州胜境。象头山胜景尤以马毛泉下之石船最为奇胜。石船,相传是罗浮山地行仙黄野人之遗迹。山中胜景,有狮子岩佛寺和晒谷石、和尚石、仙人迹,观音岩等。象山南麓有明代“韩寅仲礼斗处”石刻及青羊洞、太极岩、懒云床、烂柯处诸胜。
良田河深入8、9公里,那莽莽苍苍的原始次生林遮天闭日,深邃的峡谷乱石层层叠叠,又被溪水冲刷得千疮百孔。这里既有花岗石因垂直节理发育而形成的如剑劈斧砍的裂缝,又有花岗石特有的球状风化形成的石蛋,也有流水夹带砾石冲刷岩体形成的瓯穴。
象头山沿溪流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库和山塘,利于蓄洪削峰,不容易形成山洪。7级水库从山脚一直建到山顶,湖光山色,云蒸霞蔚,长溪怪石,幽谷灵岩,象头山自宋代以来就吸引无数游人前往观赏,成为惠州、博罗一带有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的象头山,保护区面积为6424公顷,其中核心面积达1871公顷。保护区内,森林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据有关部门统计,保护区内有植物1525种。其中蕨类植物36科60属107种;裸子植物8科9属13种;被子植物107科701属1905种。其中有国家明文规定的重点保护植物59种。而野生动物有20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就有25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蟒蛇和云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猫头鹰、白鹇、大鲵、苏门羚等32种。
象头山观光,有山景、石景、林景、水景,而云景则被西湖借作“象岭飞云”,列入西湖诸景之一。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